冷體計畫 (il y a quatre ans)

朋友說在自己參加的藝術展上,看到一本收錄你當年作品的參展目錄,於是我去買了三本。

那是 2016 年 12 月到 2017 年 1 月間舉辦的「現實秘境」,策展人是鄭慧華。

那幾年我和你沒有聯繫。曾經,我總好奇,你寫了很多很多,在追求什麼?我從朋友輾轉得知,你說你稱自己是藝術家。於是我終於懂了。對我來說,hacker, activist, superconnector, 那些我從你那認識的角色、那些我一直試圖投射到你身上的稱謂,好像從來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我有懂你一點。

讀著你的作品解說,一切不證自明。我仍然懊悔後來沒能再跟你講到話,但我也許可以說,經過了這麼久才認識你的作品,總還是開心的。

李士傑:冷體計畫
複合媒材裝置,2016
藝術指導:劉吉雄 / 美術設計:廖旭方 / 特別感謝:林炳炎、YoHa (餘波)

冷戰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一種跨國家層級的世界對話 […]

身在其中的台灣,更有個曲折複雜的歷史認同矛盾經歷:從戰前到戰後跨越了交戰國家陣營,經歷了戰敗與戰勝國的身分轉換,並在戰後成為被佔領的特殊區域,伴隨著中國內戰戰事失利、國民政府南遷而成為由蘇聯培育資訊與訓練、日本軍事顧問秘密暗助、美援資源挹注,封存了中華文化的「自由中國」(free China) 詭譎角色。

順利與全球冷戰體制無縫接軌的致冷引擎,我稱之為「冷體」(Coldware)。冷體無形,卻擁有實體、能造成影響,創造真實效應。中醫看待致病的寒氣,有著類似的建構性視角。中醫視寒為熱與動的反面,是一種相較於生命體活生生、溫暖循環體系的「阻斷物」。[…]

在幾十年之後,許多政治的建制已經灰飛煙滅,但人們仍然活在這些歷史與政治對立遺緒留下的無形「結界」之中。我們要如何才能從今日之資訊社會的「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反向挖掘出那看不見的機制?本計畫企圖以法國歷史學家傅柯的「生活就是舞台」(tableau vivant) 為思想工具,同時比較今日社會的右派政治組織「台灣民政府」表演現象,與素人科技與社會研究專家林炳炎先生的思想計畫,試圖捕捉看不見的「冷體」。希望藉由理解「冷體」與致冷的運作動力,找到未來社會的解凍回暖契機。

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