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名為「日本的雙重認同:一位作家的窘境」的講稿 (1988) 中,大江健三郎對村上春樹有以下的短評: [1]

在此種 [純文學與其他類型的出版品相較起來江河日下] 的趨勢,村上春樹這位戰後的作家,據稱吸引了許多新的讀者進入純文學中。但是很明顯的,村上的標的群落在純文學圈外,而村上也的確是試圖在圈外建立起他的地位。一般認為,村上與1946-1970這段期間的戰後文學間,沒有任何直接的關聯。(很快地附帶一句,我認為,要能在未來救活純文學,就得要看看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村上以及1970年前的戰後文學這兩者間的巨大鴻溝,給填補起來)。

Amidst such a trend [that the number of junbungaku publication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the other publications],
Murakami Haruki, a writer born after the war, is said to be attracting new
readers to junbungaku. It is clear, however, that Murakami’s target
lies outside the sphere of junbungaku, and that is exactly where he
is trying to establish his plac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at directly links Murakami with postwar literature of the 1946-1970 period.
(As a hasty aside here, I believe that any future resuscitation of junbungaku
will be possible only if ways are found to fill in the wide gap that exists
between Murakami and pre-1970 postwar literature.)

大江做出此評論的時候,村上已經在日本文壇紅了將近十年。《聽風的歌》寫於1979,而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咸信在日本就銷出了超過四百萬冊以上。這段期間裡,村上被認為是以風格取勝的作家,主題比較多是呼應美國小說,像是Raymond
Carver,或是更早之前的Scott Fitzergerald。村上自己也承認他幾乎不看日本人寫的東西。[2]

然而,1997年的《發條鳥年代記》[3],卻多處向大江的巨作《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致意。在《萬延元年》中,主角蜜三郎重覆地提到自家後院新蓋的淨化槽(化糞池?),而《發條鳥》則圍繞在某間兇宅後方的井。蜜三郎和鷹四回到了兄弟在四國的故鄉,尋找1860年他們的祖父和叔祖,在當年農民暴動中所採取的不同角色,以及其意義。村上在《發條鳥》中試圖挖掘1939年滿洲國的諾門罕戰役,以及那時從該戰役存活下來的人,後來在各自的國家(日本、蘇聯)是如何地目賭或甚至得到了權力。在《萬延元年》中,敘事者承受了妻子在生下了腦障兒後的掉落;而《發條鳥》的敘事者則得面對妻子離奇的失蹤。

當然,兩本書有基調上的根本不同。然而《發條鳥》在幾個主題 (motive) 上的表現,與《萬延元年》簡直神似極了(詳細的列舉有待時間來補全)。而村上在這一本書中的大轉向
— 將觸角伸進日本的戰時,並系譜地考察當前的權力,是如何得以追溯回當時的巨大不明 — 難道真的只是他在 Buruma 的 New Yorker 訪談稿所稱的,是一種「天啟」?

將觸角伸進歷史中:用一句T. S. Eliot的詩,"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做為一個普通人,難以忍受的是,在那一刻,她發現自己只不過是歷史力量的產物。歷史性的,或者系譜性的考察,則更往往映照出,當前這一刻的光華繁茂,其土壤往往是血和黑暗所培養的。

 

附記

  1. 講稿出自Oe, Kenzaburo: "Japan’s Dual Identity: A Writer’s
    Dilemma." 收在Miyoshi, Masao and H. D. Harootunian, eds., Postmodernism
    and Japan
    (Durham, NC: Duke UP, 1989) 這本書裡。摘錄文字出自該書第200頁,中譯為我自己翻的。
  2. 請參閱Buruma, Ian. "Becoming Japanese." New
    Yorker
    23 Dec. 1996: 60-71.
  3. 因為我無法閱讀日文,《萬延元年》我讀的是李永熾所翻譯的版本(台北:東販,1996)。《發條鳥》則是Jay
    Rubin的英譯本 (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 New York: Vintag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