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Blog Archive (Traditional Chinese), 2004-2009

Archive for December, 2008

困擾人很久的旋律

我一直以為有一段旋律是 Aaron Copland 的作品,因為常常在聽到 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 時伴隨著聽到,或者是軍樂隊演奏之類的。總之困擾了我很久(因為聽了很多 30 秒試聽 clip 顯然不是 Copland 的作品)。

結果有一次坐車時台北愛樂電台正好在放,探詢之下才知道原來是 Vaughan Williams 的《英國民謠組曲》 (English Folk Song Suite) 中的第一部 “March: Seventeen Come Sunday” (星期天就要十七歲)。這是一首結構上由 A-B-C-B-A 組成的作品,由三個部分民謠 “Seventeen Come Sunday”, “Pretty Caroline” 以及 “Dives and Lazarus” 組成。除了是英格蘭傳統民謠外,也有宗教的主題在裡面。其中 “Pretty Caroline” 由木管演奏的旋律就是那困擾我的部份,久久不能忘懷。

因為顯然是某些儀式慶典上聽到的演出,才突然在想:不太知道這種國高中要開升旗朝會(還要像軍隊一樣行進看齊整隊立定稍息?要有主席司儀?到「司令台」上領獎?),朝會要有樂儀隊,還要演奏軍樂/進行曲的奇怪組合,到底是哪裡來的文化呢?我從來沒有在乎跟注意這些事,結果還是沒想到還是留下了一個困擾的線索;另一個學生時期早上常聽到的曲目竟然是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組曲,不過這個很早就知道。

總之,果然不是 Copland 啊。不管是 Fanfare 或是好比像 Rodeo: Hoe-Down 的名曲,呈現的風景就是跟英格蘭不一樣。溫度也是很不一樣的。

並沒有很想努力表現自己的詞窮。重要的是解開了一個多年的疑惑。

一些關於之前注音轉拼音文章的問題

有朋友讀到我之前寫的這篇 blog,來信問了幾個問題。問題來自這幾個漢語拼音的例外規則:

  • (ㄐㄑㄒ)j→ji、q→qi、x→xi、
  • (ㄓㄔㄕㄖ)zh→zhi、ch→chi、sh→shi、r→ri、
  • (ㄗㄘㄙ)z→zi、c→ci、s→si、

轉錄如下:

q1;我不曉得說何時才會要多加i

q2;還有像是“去“這個拼音 如果打qyu就沒有 (其實智慧型你打q他就會寫出“去“這個字拉)但是我還是想問說正確的拼音要怎們打

q3;ㄩ→ü他正確是要打拿個字去拼阿 是yu嗎 因為我看你說mac系統會用v可視我打v沒有反應 然後我看你下面的特例 “雨“字打yu 然後我打“約“字是打yue是可以找到拉只是不知道對不對 不知道正確的要打啥才會找到可以舉例一下嗎

簡單回答如下,

第一個問題,關於有那些組合要補 “i”:嚴格說來只有「ㄓㄔㄕㄖㄗㄘㄙ」這七個。原因是他們其實本來照原理是應該要補上母音的,只是注音符號的規則讓他們可以獨立(一方面也是避免跟ㄐㄑㄒ + ㄧ撞到,但這就是麻煩的地方……)

第二個問題:「去」的漢語拼音是 “qu”。請注意 w 跟 y 不會在有其他聲母的時候出現,所以 qyu 是不正確的組合。至於打 q 直接出「去」是很多漢語拼音輸入法的 shortcut,但那並不是規則。

第三個問題:先談「ㄩ」獨立成音的時候,因為 y 規則,要變成 “yu”。至於拿 v 代替 ü 那是僅限於輸入法的替代方案。實際上唯一需要區分 u/ü 的只有 nu-/nü- 跟 lu-/lü- 這兩對而已。之所以 yu/yue 直接會對應到注音的「ㄩ」而不會跟「ㄨ」搞混,是因為「ㄩ」跟「ㄨ」的組合除了上述兩對外,其餘都是互斥的,所以不會混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