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Blog Archive (Traditional Chinese), 2004-2009

In memoriam Peter Drucker (1909-2005)

我讀的第一本杜拉克是《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原文出版於1990),那時還是高中生,是因為擔任社團幹部,學長推薦而去看的書。後來就再也沒重新翻閱過那本書。但是有一句話卻留了下來,大意好像是:因為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組織的使命和願景就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今這樣的一個想法,突然對我來說不再只是一句引言。非營利組織只是組織的一種,杜拉克終極關心的還是「管理」這個概念在真實世界所能起的作用和意義。

另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旁觀者》,同樣是一位朋友推薦的。朋友說,因為這本書,讓她大表佩服:杜拉克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而且對人的觀察入微──朋友問,能洞察人的個性,這不就是作為組織者的同一個要件嗎。

我倒是把《旁觀者》看成另一種時代的見證。杜拉克成長於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根據《旁觀者》的自述,那是奧匈帝國衰落,奧地利抱著帝國餘暉的年歲。古老歐洲的人文養成還在(杜拉克從小練琴、習外語,家裡的人往來都是維也訥的知識份子),而杜拉克從他祖母身上,看到現代國家和疆界的牆是如何一道道築起來的:現代的身份管制、護照、簽證,都是在兩個世紀之交開始鋪天捲地而來。杜拉克因為這樣的洞見,同時也看出了德語系國家終將走向極權之路。就這一點來說,將《旁觀者》與哈夫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並陳而讀之,不時令人掩卷而嘆:世界竟是這樣開展的。

我忘了他是在哪裡曾說過這樣的話:「有人說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個思想家是愛因斯坦、佛洛依德跟馬克思,如果我有所選擇,我會拉下馬克思,換上泰勒」。泰勒一般認為是現代化生產之父、「作業研究」(operation research)之祖。在台灣某種「制式」左派知青養成過程中,免不了接收到的訊息是:生產線/「泰勒化」式的拆解、部門式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導致人與其工作成品異化的罪惡(云云、云云)。但是唸管理學院的同學(幾乎可以肯定這些人不會變成左派知青),則會說作業研究是多麼重要的一門學問。如今回想起來,這其中某種台灣式的、兩派人難以湊攏在一起的人格分裂(我們是個如此《天下》和《商業周刊》的社會),還不知道該怎麼說比較好。倒是,研究所的時候,有位葛蘭西味十足的老師(她對做人的期許是「當個油雞(三寶飯的重要組成)姿勢糞仔」──以「沒學婦科」和「第一大」等人為榜樣),一次上課時聊到,「搞運動也要有組織跟紀律」,言下之意是叫我們這些假左青(我們只學到了某種自以為是知青的「姿勢」,離「知識」很遙遠),偶爾也要唸唸如何管理團隊、組織運動,之類之類的。她後來還說了很多這樣的東西,算是相當振聾發瞶。叫我現在配著這樣的觀點再來讀杜拉克,說不定有新的啟發也未可知。

我所讀過的杜拉克如此,相當淺薄。但是看杜拉克《旁觀者》中描寫一個又一個的人物、他對這世界的理想(那比較接近在國界還沒有像今天這麼捲天蓋地的年歲),以及他所撰寫人物的背後的時代氛圍(學歷其實已經很重要的通用汽車、思想接近玄學的麥克魯漢、只問手段的季辛吉等等),我想我的驚嘆跟推薦這書的朋友類似:這是一個說故事的人。而這樣的典型,如今已在夙昔。

One Response to “In memoriam Peter Drucker (1909-2005)”

  1. [...] Book 1.《旁觀者》  (因為 lukhnos 這篇才知道這本書 :p)  (已經趁外出幫處長包裝禮品時買了, 讀了三分之一,)  (雖然對那個時代背景(20 世紀初), 地理環境(歐洲), 沒多少認識)  (仍然喜歡裡面的一些句子及一些人物) 2.《圖解杜拉克管理精華》 3.《效率百分百》  (GTD 作者 David Allen 的 〈Ready for Any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