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Blog Archive (Traditional Chinese), 2004-2009

OpenVanilla 12/31在FSCI 2上的講題

TOSSUG(台北開放原始碼軟體使用者社群,a.k.a. 「土虱」)在今年(2005)年末,要舉辦「第二次中文輸入自由軟體工作坊」(連結),OpenVanilla團隊也有成員應邀出席,主要有移植OV-IME(Windows版的OV)kanru及pcman(同時也是Windows版酷音輸入法的移植者)以及我。pcman將講解「Windows IME簡介」一題,kanru則講述「OpenVanilla 的 win32 移植」。

除此之外FSCI 2還有許多中文處理相關的講題。歡迎對此一議題有興趣(在這裡,尤其是對 OV/中文輸入法開發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

我將要講的兩個講題如下,一場主打,一場代打:

講題1 :如何應用及部署 OpenVanilla 個別的輸入法模組

OpenVanilla自2004年年底推出以來,已經成為許多Mac OS X使用者不可或缺的套件──包括台灣、香港,甚至中國大陸都有使用者。2005年OV也推出了與SCIM的橋接套件,讓OV許多輸入法模組也能初步在SCIM上使用。另外OV也有了 Windows上的初步移植,這部份會由kanru來為我們介紹。

目前看來,OV對Linux/FreeBSD使用者的最大價值,其實不在於做為一個取代 xcin/gcin/SCIM等「輸入法框架」的計劃(這不是OV的priority),反而是希望能提供一些xcin/gcin/SCIM支援未臻理想的輸入法,例如:行列、POJ,或是SQLite-based的泛用輸入法模組等等。

其實,因為OV的設計,個別輸入法模組的獨立性相當高,也可以個別拿出來部署(deploy)使用──OV的Windows實驗,也是在這樣易於部署的設計下誕生的。也就是說,OV的價值毋寧是,提供了一些經過使用者測試、完整度相當高的個別輸入法模組。

因此,這一次的講題,我將主要介紹「怎麼去使用單一的輸入法模組」:使用模組的人需要提供或實作哪些介面──其實說穿了就是如何實作OpenVanilla.h裡定義的抽象類別(abstract classes)──以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經由這次的介紹,能讓更多好用的輸入法模組,普及於更多平台或框架上。

講題2:OpenVanilla Linux Loader移植過程簡介

這是我代打的講題。OV 的 Linux Loader 其實嚴格說來是一個 SCIM 的輸入法模組,這個輸入法模組負責去載入 OV 的其他輸入法模組。最早的 OV-SCIM bridge 是從 scim-chewing 「借殼上市」而來的,後來經過 vgod 的努力研究 autotools,而後有了初步可用的 OV-SCIM,後來更有 Debian package 跟 RPM 的出現。

這次講題我會簡單介紹這個「借殼上市」的過程,為何挑選 SCIM 當 bridge 對象,以及 vgod 設計的 OV-SCIM bridge 是怎麼構成的。我會同時利用這個講題,來介紹組成 OV 兩大部份的另一部份──platform-dependent loader(另一部份是上一個講題的 platform-independent modules/IM algorithms)。由於 OV-SCIM 只算是初步的版本,還有兩個很大的部份未實作出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以及encoding conversion service),因此 OV-SCIM 目前只能滿足諸如行列及 POJ 使用者的需求。OV 是否能在Linux/FreeBSD 上有後續的發展,端看是否有朋友願意從事這三個領域的工作:(1) 繼續開發 OV-SCIM 或是 (2) 為 OV 尋找新的 bridge 對象,以及 (3) 根基於 (1) 或 (2) 的結果去維護 package(這其實是件相當花時間、相當重要、貢獻絕不亞於程式源頭開發者的工作──deployment)

(P.S. 如果 OV 講題還有時間,lukhnos 會示範〔可能會〕在 OV 0.7.2 出現的「詞彙管理模組」第一版──一個跨越輸入法的詞彙輸入模組。Well, it’s NewYearsEvesEasterEgg. :p)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