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Blog Archive (Traditional Chinese), 2004-2009

翻譯:〈我們年老、無力、流於自滿〉(上)

譯按:好一陣子沒做翻譯了。原文出自德語《明鏡週刊》(Der Spiegel)2005年8月29日的文章。文章是訪談形式,訪問的是社會學家Meinhard Miegel。雖然訪談起因於Miegel當時剛出版的一本新書,也因為當時即將舉行德國聯邦議會(Bundestag)大選,但是這篇文章講到了幾件事,一直留在我心裡,讓我想著總有一天要把全文翻譯出來。然後,最近法國因為首次雇用法案(CPE)鬧得不可開交,兩相對照,頗令人玩味。看著台灣的報紙評論,一些論者似乎仍然活在1968年──其實,身為一個第三世界的人,對於西方人能享受如此完善(近乎不可思議)的職業保障,難道不會有任何妒恨(ressentiment)?(我的意思是,一方面把勞動條件惡化歸咎於全球化,一方面無視於更宏觀的南北國家所得分配問題,或者拿著高保障的薪水還購買血汗工廠製造的便宜T恤,毋寧是自私又短視的吧)

另外,左派和右派的分法在這裡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儘管《經濟學人》依然說得很酸:一、法國的菁英及理工學校不受這次罷課潮影響;二、「左派人士必須瞭解到…… 財富必須先被創造出來,才能談論分配」):確實這篇訪談的Miegel是CDU的智囊,然而,後面提到的一些論點(譯文之後會陸續刊出),竟又和一本名叫《小即是美》的老書,如此地相近……

因為沒有取得任何人的許可,翻譯僅僅是作練習用的。有可能會隔一陣子後收起來。以下:

“Wir sind alt, müde und satt”

現年66歲的社會學家曼哈爾德.米格爾(Meinhard Miegel),於訪談中論及各黨派在這次選戰中是如何背離現實,並談論西方國家經濟惡化的險惡趨勢,以及擦鞋工的尊嚴。

《明鏡週刊》(以下簡譯為《明》):米格爾教授,再過三週就是德國聯邦議會大選了。各黨派都想制止德國的向下沉淪、消除失業、減少聯邦政府的債務,並且重新拾起過往的蓬勃成長。您認為這樣的想法切合實際嗎?

米格爾(以下簡譯為「米」):如果像過去數十年那樣,永遠只是半調子地頭痛醫頭,那是不切實際的。各黨派都只想到經濟的事,卻忽略了,其實問題本質是社會問題。各黨派不敢去碰觸此一問題。大家卻只儘開些關於經濟成長的安慰劑。不過並沒有所謂永遠的經濟成長這回事。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即使沒有了經濟成長,也仍要繼續有做事的能力、解決我們的問題。

《明》:目前的沉淪,是否如您在您的新書(編註)所宣稱的那般,其實代表著時代的變化?抑或僅僅是一時的成長停滯?

米:在許多早期工業化國家(frühindustrialisierten Ländern)所發生的事,完全不是什麼一時性的成長停滯,而卻是新時代的開端。我們此時處在一個發展歷程的頂峰,這個發展歷程在歐洲是從約五百年前開始的。這個發展歷程伊始於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又因宗教改革和早期資本主義而加速,並繼續進入效率越益增高的製造業經濟,並帶入了工業化。就因為這樣的發展歷程,使得今天在西方,每個人平均所能消費的勞務財貨,是世界上其他人所能支配的十七倍之多。這樣的領先是不可能持久的。最終我們又要被拉回競賽車隊的中間群裡。

《明》:那我們是被甩到後頭了呢,還是說我們仍能迎頭追上?

米:我們(德國人)要說是被甩到後頭,倒還遠不至於。只是──若要保持目前仍在的領先,則(德國)社會必須通盤改變。而依現況,德國社會老化得很快。僅僅現在,德國過半人口已經超過43歲。在其他與德國競爭的國家,過半人口則小於30歲。沒過多久,德國幾乎兩個人裡面就有一個超過60歲。許多人的心態極度追求安全感、對安逸生活相當要求、積弱不振。大家有了既得的利益和習慣了的享受。如此一個社會,是不可能在這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的。

《明》:您是否真的認為,德國社會的人口過度老化,是這種劇變的主要原因?

米:很多年輕人及青少年,也一樣既無專業能力,又缺少動機,無法成為其他人的依靠和支柱。這些人縱情逸樂,而且希望一直到35歲都還像個孩子一樣,嚇死人。這其中也有不少是在兒時根本缺少照顧的。他們未來不可能成為社會的棟樑。

《明》:但我們也看到另一種趨勢。許多年輕人比任何一代都來得有世界觀。他們還在唸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出過國、有過許多實習經驗。這一代三十出頭的人,便和1968學運世代很不一樣。他們企圖心旺盛、有志氣、成就動機高。

米: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問題在於,沒有如此表現的人,比例究竟有多高。根據我們所知的一切顯示,這比例高得嚇人。這意味著,那些努力的人,在未來不但要肩負照顧更多老人的責任,同時也得照顧很多沒有能力或不想一起努力的年輕人。如是觀之,則德國人能依靠的,不是他們那些人數僅只有三分之二的下一代,真實的數字──如果我們看的是那些真正有能力(肩負起此一責任的人)──很可能只有一半。而這一半的人裡,竟還有很多人說:「我們要離開德國」(Und von diesen sagen dann auch noch etliche: Dieses Land verlassen wir)。

編按:Meinhard Miegel: “Epochenwende – Gewinnt der Westen die Zukunft?” Propyläen Verlag, Berlin; 312頁; 22 Euro; 2005年8月30日起於各書店發售。

2 Responses to “翻譯:〈我們年老、無力、流於自滿〉(上)”

  1. on 19 Apr 2006 at 07:57perspectives

    文章中提到”...依然說得很很酸...”

    我閱讀經濟學人將近十年,她對民主政治與經濟(資本主義)有一定的立場,你可以說她很outspoken,assertive,世界各主要媒體都有其不同的立場,但只要專業與品味夠,多元觀點不更能擴展人類的心靈嗎?請參考<媒體可以有立場,但不可沒有專業與品味>:http://blog.webs-tv.net/thoughts/article/1689893

  2. on 19 Apr 2006 at 19:07b6s

    覺得蘋果吃起來酸,不也是一種能擴展人類心靈的多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