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函轉載:OV Podcast, semantic web, 按tab賺錢
單中杰指出上一次OV/ilyastorming podcast中一個討論的盲點:
現場錄音中好像沒有提到 Semantic Web, 讓我有點驚訝。
討論 Semantic Web 常提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大眾能夠且願意把自己的創作標上機器可讀的標籤,讓搜尋引擎把資訊整合起來,以便我找「位於捷運站一公里以內、有寫過輸入法的人推薦的、並且有賣兩百元以下素食主餐的聚會場所」等。有沒有辦法把輸入法改裝成為標籤的通路呢?
也就是說,以「加快打字速度」為號召,引誘使用者多跟電腦說明一下自己在做什麼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把注音輸入法的詞彙與通訊錄的姓名整合起來,輸入人名加詞的時候順便輸入地址電話,以後打「某人的地址是」之後按 Tab 就跳出地址來,或是打「某人家從捷運」之後按 Tab 就跳出「某站二號出口右轉……即到」。有人 IM 給我「請趕快來這裡」,我回電「好,騎車預計」按 Tab 跳出「12 分鐘抵達」。有人 email 問我白菜怎麼賣,我回答「一把」按 Tab……。最終的目的當然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面只要一直按 Tab 就有錢賺。
另有相關:Remembrance Agent(中譯建議:「記念杯」)
My footnote: 其實我們那天後來有聊到「一直按 tab 就可以寫完整篇論文」(這是貫串 OV agent 的主題之一,經常被提到)──如同我們聊到聊天機器人可以幫你解決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問題那般。我是比較喜歡這組杯子啦……
Thanks, Ken.
lukhnos :: Sep.22.2006 :: tekhnologia 技術或者藝術 :: 5 Comments »
5 Responses to “來函轉載:OV Podcast, semantic web, 按tab賺錢”
當時聊天的內容大概只提到了 tagging
我想,這跟 Semantic Web 的初衷相似,但手段不同。一般人大約都有分類的習慣,我不確定這算不算是天性。然而,分類總是各自表述的。上世紀末常見的 ontology 式手法,很快地就變成了邏輯學的場域而脫離了實務;顯而易見地,需要專業知識才能進行的標記,無法在 Web 上推行。
最近五年來,搜尋引擎的進步,加上問答系統研究的進展,才慢慢地把這個議題拉回比較接近現實的地方。
但 Web 等不了那麼久,許多又 2.0 又 beta 的服務,某種程度上驗證了,即使那是不怎麼一致的、自然語言的、沒有層次的 tagging,仍然相當有用。
確實 intelligent agent 會是個好方向。更特別的是,人們其實會不自覺地把電腦當成 social role。有個著名的研究 (我忘了是誰……) 是,請受試者在 A 電腦上使用某功能,然後將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仍在 A 電腦上回答滿意度調查問卷,一組則到 B 電腦上做。結果,在 A 電腦上得到的回答,與在 B 電腦上得到的回答有顯著的不同;前者有比較婉轉的傾向。
換句話說,如果輸入法是會與人對話的 agent,tagging 動機總是能夠誘發的。有時候對話也不見得真要是自然語言;一個手勢、一抹眼神….. 呃,我是說,只要有 reinforcement 就好。
umm? microformats?
嗯,找到了。http://dx.doi.org/10.1006/ijhc.1996.0104 是上面提到那個有趣的研究。
[...] http://lukhnos.org/blog/zh/archives/404 [...]
Microformats 的話,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個起點:
http://microformats.org/wiki/tagcloud-brainsto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