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Blog Archive (Traditional Chinese), 2004-2009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

我們願意花多少錢來取得這種虛擬的實體感(註一),以及有多少人會願意誠實地付錢?

有時候會很希望看到有人利用Freakonomics的方法來考察iTunes Music Store或者就是paid legal music download in general。以至於推廣到e.g. Shareware buying, online software purchase等行為。

問題是一樣的:在有不投錢而取得東西,因此而被逮機會又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如同Freakonomics裡那個靠榮譽制販賣bag的人),到底有多少人願意付錢取得東西?

不過,Freakonomics的案例,簡化掉了其中一個因素:交易摩擦。或者說是交易過程所需經過的「層層險阻」。販賣bagel的過程,只有投錢入箱和拿走bagel而已。但是買音樂就不是那麼簡單,要開帳號(還得在能開帳號的國家開)、要有信用卡、要能值得信任地付錢……

最近遇到的悽慘例子是,在台北的計程車上聽到1976的《耳機裡的新浪潮》。結果找了幾家台北主流的唱片行,都說「我們不進他們的CD」。orz之一。然後上網查,發現要上網訂購。要上網訂購還要很多天後取貨,這也就算了,還要些註冊會員、回覆確認、blah blah blah……

在交易摩擦這麼大的情況下,我相信很多人會寧願選擇:1. 打開 P2P 軟體開始找,2. 花一點時間等待下載下來不知伊於胡底的音樂檔。或者願意忍受的話,3. 也可以去某些國家不知伊於胡底的音樂網站「試聽」……

In the end, 我既沒有買CD(因為我那時已離開台北),也沒有選擇 1. 2. 3. (因為我懶)。

我真正希望的是,點選 PayPal ,購買單單這一首歌,收到下載通知信下載(或者就直接下載),匯入 iTunes,結案。

所以問題在於,有行無市(註二)。

註一:其實在英文裡,virtual的確實意義是「實際上被當為真實的」(effective),所以virtual reality其實也是一種reality,是「被視為的」真實。不過再查字典,驚覺New Oxfoard American Dictionary竟然用這麼淺顯的話來解釋先前被英英字典解釋得很玄的virtual: “adjective; almost or nearly as described, but not completely or according to strict definition”…

註二:一直在想,有沒有可能用小額付款機制付錢給喜歡的artist,然後他們可以直接把打上了浮水印的作品(例如 mp3 檔?浮水印可以突顯這是personalized item/transaction)直接 mail 到信箱裡啊……

2 Responses to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

  1. on 25 Sep 2006 at 14:28closer

    唔….我可能是少數那些還有在買實體 CD 的人。 :p
    不過我買了實體 CD 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轉成 MP3,然後把 CD 束之高閣。
    (有時候連歌詞都懶得翻)

    之所以還買 CD,我覺得有點 donate 的成份了。
    支持好的音樂創作,讓他們得以繼續創作。

    不過,台灣的獨立音樂界目前也有發生過「CD 賣出去但創作者拿不到錢」的問題,所以也曾有過樂團自己呼籲歌迷不要去唱片行買他們的 CD 的事情。所以,如果有那種可以直接付錢給創作者的機制,也許會受到創作者的歡迎? XD

    不過前提是,在沒有實體貨品的情況下,一般的 user 是否願意掏出錢來。

  2. on 27 Sep 2006 at 00:19iang

    註二,之前好像有人討論過?但市場仍然被既得利益者箝制,要發展出那麼一個利「人」的付款機制,比出來喊反盜版難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