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Blog Archive (Traditional Chinese), 2004-2009

Archive for the 'bon vivant 活' Category

住家附近的牆面一景

Although There Are Typos

“Rêver c’est le bonheur, attendre c’est la vie.” (Victor Hugo)

「夢想即幸福,等待即人生」(雨果)。

雖然有錯字但很幸福的牆面。秋天上午的台北。

Odgaard先生太hi了



TextMate為了萬聖節特別發佈的update…

Update: r1324, 也就是2006-11-02發布的新update裡,已經回復原有的 icon 了。:p

台北秋日和 / Zurückgekommen

雖然文不對題,不過確實蠻有引吭高歌《北国の春》的興致啊。

唔…… 也許唱《島唄》也行。真是亂七八糟的文化拼貼。

BT (不是那個 BT 是那個 BT)

結果後來才發現,WWDC 2006 那個星期四,Campus Bash 的 DJ ,竟然是 BT … orz

BT 來過台灣,但沒能恭逢其盛。只是就像這篇 blog 下面的評論說的,如果當時他放的是像 “Flaming June”,那、那、那就應該不會認錯了吧… +_+

不過,對他那台貼滿貼紙的 PowerBook,印象倒是挺深刻的。

好了,這篇是做為電風扇失格的自責文。

新鮮感

回應一篇 blog 留言。套用 Dr. T 多年前某次在捷運上發表的評論:台北是個…

  1. 有捷運;
  2. 市內電話8碼;
  3. 坐在捷運上有人講行動電話

的城市。

那一次我們恍然大悟,曾幾何時台北也進化了。猜想,也許我對外國城市的新鮮感消失,大概就是從那開始的吧。不過,正因為除去了光鮮的遮蓋,反而才更能辨明城市與城市間不同的氣味、生活質感的微妙差異(nuance),以及其實哪裡都有哪裡的pros and cons,這樣的認識囉?

啊,這次在秋葉原另一個大感慨是退居二線的 Portable CD/MD players. They look just soooooo yesterday. Sigh.

然後才覺得青少年時代得不到的、羨慕別人掛在身上所擁有的,好像也沒那麼了不起了嘛。芬芳的花朵也有凋謝的一天,很閃的炸彈也有黯淡的時候,之類的。(為什麼跑出了這種帶有蒼桑感的句子呢?XD)

秋葉原,電料行,中古品商店



Inside Is a World

從秋葉原車站的電氣街出口右轉,就會看到這個巷口,走進去再出來的某個地方就是照片中的那另一個入口。

裡面賣許多電子零件、組合套件,有的店很驕傲地展示著Sony第一代Walkman,也有的標價賣著不知還是否會有人買的舊式電晶體收音機。

老先生老太太的店,有的在賣老式的示波器,有的則賣精美包裝起來的真空管收音機,甚至舊式的大盤磁帶也有。好奇會想,他們靠什麼來維持這樣的一家店呢?

有的地方讓人想起光華商場。令我驚訝的是光華商場成立於1973年,而空間組織的方式,以及最後形構出的畫面──須知空間的組織方式以及我們在悠悠時間軸上摘取的snapshot,無一不終究漫滲出歷史和文化的累積與影響──於是又一個台灣和日本的相似性,就有許多有趣的不言自明(是的,光華商場確實另有「台北的秋葉原」一稱,不過絕不是因為地下室賣Walkman、A光或「泡麵」的緣故)。

秋葉原有很多二手或中古商店。有的店有一整層的二手 Mac ,也有的在店面賣一些像 ThinkPad T22 這樣的老機器。也有的是已經被我歸在「古物」的 Walkman 或 MD 。品項眾多不可思議。

或許市場規模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構成這樣完整的生態系吧。誰知道哪天有沒有人會因為需要從檔案庫裡翻錄一卷帶子,而跑去跟老太太買大盤式的磁帶機,或者為了拍電影而需要一台真空管收音機。在那樣的時候,或許我們會感謝,有那一條巷子裡的小世界存在。

夏日小記

台北的天藍得燦。週末,去MoCA看「慢」。柳美和的照片和那句歳は日毎に己で決めるべし──每天都要決定自己的年紀──看得出神。地下街週末練街舞的學生們。以及不同計程車上同樣聽到的歌:

還是不停的推倒銅像
還是撕光了牆上的海報
還是一樣在叫著新時代
還是一樣想做一個龐克
還是一樣而且保持這樣
耳機裡的新浪潮 扭捏的唱

你錯過甚麼 你錯過甚麼
我曾經醒來 我曾經睡著
我曾經也作過了許多夢
摟著你的肩膀 搖頭晃腦的唱

(1976,〈耳機裡的新浪潮〉)

老在實驗:生活的再analog化(re-analogization)… 失敗

去年在歐洲遊玩的時候,曾經跟朋友某R講到,「應該來過再度analog化的生活」… Yes, “Return to Analog Movement”,好比說,用傳統相機。好比說,不帶手機。好比說……

好比說,不用 instant messenger ,改寄 poste restante 郵件。

說來 poste restante 是古代的東西了,世界各國郵政機構彼此有協議,只要信件標上 poste restante,寄到指定郵局,郵局就會將信件存放若干時日(通常是三個月至半年),收件人就可以憑身份證明,去該郵局領取。

Poste restante (字面意思是 kept mail)原先是設計給沒有固定收件地址的信件用的。好比說,假設你人在巴黎,一時間下遢處還不定,於是你可以請朋友將明信片寄至巴黎總局,然後你再前往領取。

我最早知道有這麼一件事是在 1997 年時讀 Let’s Go 旅遊手冊時的事。不過多年來一直沒機會實驗。終於去年心血來潮,於前往最末站倫敦前一個月,跟朋友約好「要互寄 poste restante」信件。一張寄到倫敦,一張寄到米國綺色佳。

結果,明明皇家郵務網站上寫著有這種服務的,當時也還特別為此上網查了離我借居地最近的郵局。結果等我到倫敦該小郵局時……

“No, we no longer offer poste restante service. No sir, no more.”

啊啊啊啊, and I was shouting in my head like “penz! penz!”(騙子!騙子!)。

後來我也沒再嘗試寄到台北或其他地方的郵政總局能否成功。總之,我和某朋友R口中的「百年前的”instant” messenger」實驗──訊息往返時間以「週」為單位計算──宣告失敗。

附帶一提:後來回台灣後,本來心血來潮想說來跟朋友送個電報的,結果Western Union剛好停止了這項服務……

聯考作文:A House Is Not a Home

曾經當過家教老師,也曾經對這一代高中小朋友們要經歷的考試制度感到不可思議。東吳的曾泰元老師在《中國時報》上寫了篇文章,抱怨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其實就是ex-聯考啦)的閱卷苦難,這讓我想到了我那一年(咳,「十幾年前」)的聯考英文作文題目,叫”A House Is Not a Home”。細細想來還蠻有深意的,可能是希望學生寫出什麼「沒有溫暖的房子不足以成為一個家庭」一類的高調吧。

我早就忘了自己到底胡謅了什麼空話,但我卻對離開試場後說的「其實可以這樣寫」印象非常深刻。我跟我的同學們說:

「其實這題目非常好寫啊!你想想看,”A house is of course not a home. Why is that? First of all, as you can see, there is Penthouse, but never Penthome (or full house but never full home, for that matter). In addition, you can hit a home run, but never a house run. Their differences are huge! Based on those observations, therefore,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 house is of course not a home. Nothing is more evident than that. Quod erat demonstrandum. Fin.”」

註:上述標粗體的,都是高中英文老師說寫作文時要用的連接詞…… (冷)

後來自己當過家教老師,我教過高中生寫作文、做閱讀,也教過大學生準備考台灣研究所的英文考試(主要還是作文)。我跟家長約法三章:我不管學校教了什麼、我不在乎現在的考試制度怎麼變怎麼考、我只教我想教的東西。家教學生多半有一些共通性(不然就會去補習班了),而我所看到的共通性則還包括了一個東西,叫做對生活的沒興趣。沒興趣去瞭解自己眼界以外的事物,以及沒興趣說故事,就造成了這些小朋友閱讀和寫作上的障礙。

所以後來我採取的策略很簡單,小朋友哈日,我就去找跟日本音樂有關的評論文章(那時Time出過幾篇對J-Pop,e.g. 小室哲哉的評論或是Keiko的bio──um-hum, right, that was some time ago…)。文章很難沒關係,因為單字從來都不是(一般性)閱讀的問題。我們的英文教育不善教人從上下文學到新東西,而注重「預先學過的單字」這種被動式的知識,結果就是容易造成閱讀的挫折。事實上,我教小朋友們,閱讀測驗只是個problem domain固定的符號遊戲(當然我沒說得這麼故作艱深),只要稍微會一點頻率和語境分析,不難猜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找出選擇題要問的答案在那裡。

至於寫作,我完全放棄了教他們用英文表達的念頭。最後乾脆走巧門,叫小朋友們把平時的中文作文拿來,先把他們的中文作文劈頭砍一遍,然後叫他們把英文作文當翻譯題(同樣是減少問題複雜度),每個句子都只用現在式、第一人稱、SVO,前頭或中間再插入最標準、簡單的連接詞,十二句話搞定一篇考試用文章交差,voilà。(教大學生的話層次當然就不同了,不過原理是一樣的。)

那段日子靠家教度過了休學期間的一段青黃不接。小朋友們後來一一報來好消息,像是閱讀測驗拿了七八成分數,作文也拿了個基礎分等等(單字、文法還是一塌胡塗,但我之前就已經跟她/他們家長說我只教閱讀寫作,不包生的)。絕對不是那種補習班名師所能誇口的表現。在國外唸理科的同學倒是這樣安慰我:「你想想,她們之前模擬考作文都是0分,而你讓她們指定科考能考出分數來,那可就是百分之無限大的進步了」。

註:稱呼高中生「小朋友們」沒別的意思,請ignore我這種三八當可愛的diminutive使用方式(除非,你的意思是說,我這種用法表現出我有某幾種控的傾向,那我也只能說,什麼什麼之罪,什麼什麼無詞的了,orz)。

The BigMac(BookPro) Index

In the spirit of The Economist‘s BigMac Index, here is what I’ve called the “BigMac(BookPro) Index”.

Price is quoted from Apple Store around the world (VAT included). Currency is converted using google. GDP per capita from CIA’s World Factbook (2005) after 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djustment.

於是有此一說,把在台灣買MBP的錢省下來,買張機票去香港,自由行個兩晚,抱台MBP回來,可能都還有找…… orz

地區/
價格
MBP 15″
2.16GHz
MB 13″
2 GHz
MBP
貴(%)
人均GDP BigMac
Index(%)
美國 US$2,499 US$1,299 - US$41,800 -
香港 HK$19,200
(US$2,475)
HK$10,200
(US$1,315)
-1.0% US$32,900 -50.8%
加拿大 C$2,799
(US$2,548)
C$1,449
(US$1319)
2.0% US$34,000 -4.4%
新加坡 S$4,288
(US$2,720)
S$2,248
(US$1,426)
8.8% US$28,100 -30.2%
台灣 NT$87,900
(US$2,738)
NT$45,900
(US$1,430)
9.6% US$27,600 -25.4%
日本 Yen 309,800
(US$2,761)
Yen 159,800
(US$1,424)
10.5% US$31,500 -30.5%
韓國 Won 2,790,000
(US$2,951)
Won 1,390,000
(US$1,470)
18.1% US$20,400 -18.7%
中國 RMB 23,900
(US$2,980)
N/A 19.2% US$6,800 -58.7%
德國 Eur 2,429
(US$3,122)
Eur 1,279
(US$1,644)
24.9% US$30,400 11.4%
英國 £1,699
(US$3,190)
£899
(US$1,689)
27.7% US$30,300 5.4%
荷蘭 Eur 2,489
(US$3,200)
Eur 1,299
(US$1,670)
28.1% US$30,500 11.4%

Apparently, HK is the place to go…

« Prev - Next »